研磨机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研磨机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【新闻】如何解决农田抛荒问题紫苏草

发布时间:2020-10-19 06:57:59 阅读: 来源:研磨机厂家

如何解决农田抛荒问题?

中国乡村发现

湖北农业信息网讯: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:“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道路,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,促进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”。作为未来的行动纲领,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,特别是解决农田抛荒问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。

生产关系的调整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契机

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。新中国建国以来,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。但是,随着社会政治、经济的深刻变化,特别是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我们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。正如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途径”。

农业、农村、农民曾经为我国的工业化、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,我国的工业化、现代化是依靠“三农”发展起来的。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,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人的40%。仅就农业税而言,从1949年到2003年,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达3945.66亿元。其中仅1949-1984年征收的农业税额有1000多亿元,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兑换成黄金至少11.42亿两(相当于现在10万亿人民币)。

在经过建国几十年的慢长发展过程,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在此背景下,农村的有生力量(壮劳动力)逐步向城镇转移。从起初的“小分队”,到如今的“大批量”;从开始时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,到如今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兼备。人数的总量,到2011年底高达2.5亿之多。而且,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的数量在增加。

随着消除城乡分割的“二元”户籍制度的改革,以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,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村居民将在没有“壁垒”和障碍的情况下更加自由地在城镇流动。大农村少农民的格局,是今后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向。在此情况下,留在农村的“386015”人员(老人、妇女、儿童)将无法承担繁重而又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素质的农业生产。农田闲置,甚至抛荒将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。

规模流转耕地解决了有田无人种的问题

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,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针政策。既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,又要解决农田种满种足,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。

善于发现,并利用睿智解决问题的我国广大农民和社会人士,在新时期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——土地流转。

在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的前提下,农民将承包地流转出去,一举多得。

解决了有田无人种的问题。通过土地流转,农民不仅不再在“一亩三分地”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而且还可以获得流转费用(租金、股金、股息)。

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渠道。不用操心农业生产的农民,或者就地就近给土地流转经营者“打工”,获取“打工”收入;也可以专心专意外出务工经商,获得“工资性”收入。近年来,农民的打工收入越来越高。2011年,全国“农民工:月平均收入2059元,比2010年增加359元,增幅达21.2%。

社会闲散资本有了用武之地。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逐步走向富裕的部分人手中握有庞大的民间资本。这些资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投资的出路,而党的十八大把“三农”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“重中之重”,意味着农业成为了投资的“热门”产业。在农民进城,空出农田的情况下,社会资本就有了投资的平台。这既解决了农田的充分利用、农业投资的难题,又解决了社会资本的出路问题。

耕地流转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,但是目前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不能简单的流转,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民出租耕地,收取租金的简单形式。为了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用,减少租地纠纷,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的股份合作制。农民以耕地入股,社会资本以资金、资产等入股,实现风险共担,利益均沾。

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

世代务农的农民,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,在当今的中国即将成为历史。在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格局下,职业农民将是新的发展趋势。

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转移,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丧失,恰恰相反,它蕴藏着一个新的职业的诞生,那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。

集约经营需要新型职业农民。农业生产,特别是粮食生产,没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就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。

我国出现的农民宁可抛荒也不种粮的现象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种植规模过小的问题。目前,农民种植一亩小麦的收入大约在240元、一亩稻谷大约在800元左右。也就是说,在正常年景下,种植一亩粮食作物一年的收入仅仅在1000元左右。如果遇到自然灾害,不仅不能收回成本,还有可能导致亏损。

提高种粮收入,除了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外,一个重要的方面,就是实行集约化经营。湖北省大冶市农民侯安杰流转11个乡镇的1.98万亩耕地,一年的净收入就超过600万元。因此,集约化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。

现代农业科技需要新型职业农民。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,必须紧紧依靠现代农业科技。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.5%,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。

农业科技看似简单,其实运用起来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。目前留守在农村老人、妇女显然不具备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。

活跃在广大农村的种粮能手、农业科技人员,以及热爱农业生产的企业家等,他们不仅具备现代科技知识,而且还具有高度的组织、协调能力。他们或者自己经营,或者组成“合作社”等方式联合经营。网络多方面的人才,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。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,又提高了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。

大规模投入需要新型职业农民。粮食生产周期长,投入大,没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是难以持续进行的。

纯粹意义上的农民,经济实力并不宽裕。一家耕种三五亩,一年的收入也就三五千元。即使种植20亩地,年收入也不过一两万元。而一亩地一年两季的生产投入在一千多元,辛辛苦苦耕作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只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投入。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,就受制于资本限制。

从当今流转耕地的情况来看,大多数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经营者。他们不仅具有投入粮食生产的现实资本,而且很多还经营其它企业,具有源源不断的补充资本。因此,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,解决了粮食生产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大生产、大投入的问题。

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

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: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,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、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”。

随着我国财力的增强,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将逐年增加。扶持农业生产,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力度不断加大。党的十六大以来,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逐步形成完善“三农”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。2003—2012年十年间,中央财政“三农”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,为赢得“三农”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今后国家对“三农”的投入将更加强劲。粮食直补、良种补贴、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将会不断完善,并在数额上逐步加大。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,将会持续执行。

粮食生产的发展,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。但是,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不可忽视。纵观我国现行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,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。如粮食直补,普遍的办法是按照耕地面积平均计算补贴,扭曲了粮食直补的本来含义。这种不管种不种粮食都给予补贴的简单办法,导致了不少农民选择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其它农作物,减少粮食种植面积,威胁国家粮食安全。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好,但在执行过程中,出现了诸如收购网点设置不合理,启动时间滞后,卖粮款结算不及时等问题,不少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。

要使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,就要切实改进目前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。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完善,真正起到利用政策“杠杆”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的作用,使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不因抛荒而闲置浪费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

解决|农田|抛荒

唐山中医治疗老人肠梗阻的医院

郑州牛皮癣医院治疗技术怎么样

杭州阿波罗医院评价好不好